近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(海南)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方案》),海南成為繼福建、江西和貴州三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后又一探索者,肩負起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的使命?!秾嵤┓桨浮芬笸ㄟ^試驗區建設,確保海南省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、不能變差,人民群眾對優良生態環境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,到2035年海南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領先水平,海南成為展示美麗中國建設的靚麗名片。
在旅游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結合方面,《實施方案》明確了“促進生態旅游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”的思路,提出要“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省,充分發揮海南特有的熱帶海島旅游資源優勢,推動生態型景區和生態型旅游新業態新產品開發建設,構建以觀光旅游為基礎、休閑度假為重點、文體旅游和健康旅游為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”。這充分體現了旅游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交融關系,也明確了下一步生態文明體系語境下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重點方向。
事實上,作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,旅游業與生態文明建設一直以來都相互影響、相互交叉、相互滲透,具有天然的耦合性,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旅游目的地發展的重要手段,而旅游目的地發展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動力支撐。尤其是全域旅游戰略實施以來,二者的關系更加緊密。
一方面,堅持全域旅游與生態文明同步推進,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,表現在組織機制建設、新業態創新、綠色發展產業體系構建以及制度約束方面能夠產生協同效應,節約執行成本。另一方面,堅持全域旅游與生態文明體系同步,有助于實現全域旅游與生態保護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過程統一起來,構建起一體化運營體系,共享資源、共享數據,增強部門協同,提高運營效率。
相比首批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,海南陸地面積較小,遠離內陸的封閉環境以及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,使其保持了國內一流的生態環境,綠色成為海南最亮麗的“底色”。與此同時,經過多年的國際旅游島建設,海南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的基礎更加牢固,全域旅游發展基礎更為優越,具有打造全域旅游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“海南樣板”的現實條件。在《實施方案》明確的重點任務基礎上,筆者從落實層面提出以下建議:
一是加大對可持續旅游的輿論宣傳,從倫理、道德、習慣等角度提供保障。要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意識,踐行綠色發展理念,把海南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壓倒一切的重要位置,更加注重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,算大賬、算長遠賬,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藍天;要多途徑加強全島居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和理解,培養生態意識,做到內化于心,外化于行;同時要注重對旅游者的宣傳教育,強化懲戒機制,把保護環境變成自覺行動。
二是全面融入并實現旅游各要素生態化。無論是既有的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”旅游六要素,還是新的“商、養、學、閑、情、奇”六要素,都有生態化的要求。尤其是老的六大要素,更有加快生態化改造的現實需要。例如,在“吃”上要就地取材,避免鋪張浪費,定制低碳菜譜,大力提倡低碳飲食等;在“住”上要節約用地、保護生態,大力發展共享服務,用好存量,降低增量;在“行”上要堅持綠色出行、生態出行,開發綠色走廊、生態棧道等;在“游”上注重“生態型景區和生態型旅游新業態新產品開發建設”,盡量使旅游項目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;在“購”上倡導開發符合節能減排標準的生態友好型的旅游產品,避免過度包裝,減少資源浪費,減輕環境負擔;在“娛”上避免盲目跟風,大興土木,大肆改造和破壞原本的自然景觀,甚至侵占和污染周邊動植物的生存空間。
三是強化制度設計,完善融合體制機制建設。在省域全域旅游規劃以及市、縣域全域旅游規劃中重點策劃一些“旅游+生態”重大項目;重點做好全域旅游與生態保護的投融資統籌工作,加大旅游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,提高資金使用效率;建立并完善國家公園體制,用好海南的地方立法權,不斷推動立法研究,探索建立旅游主體功能區制度,明確旅游地黨委和政府履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旅游發展的主體責任,將重點旅游資源點納入生態環境監測網絡;建立重點旅游景區監測和預警系統,在重點旅游目的地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,建立可持續旅游發展賬戶系統,制定并實施可持續旅游發展評價與考核辦法。
來源:中國旅游報